茶碗:一只碗的宇宙
- aspureceramics
- 10月2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茶碗的故事,其實就是人與器物的故事。茶碗最早出現在中國唐宋時期,原是飲茶時的日常器皿。隨著茶文化東傳日本,成為茶道中不可或缺的主角,也延伸出無數風格與哲學的詮釋。從唐物天目的光澤,到樂燒茶碗的樸拙;從侘寂的靜謐,到當代陶藝家手中對形與釉的再發現——茶碗一路走來,不只是用來喝茶的容器,更像是一面鏡子,映照著人如何看待生活、看待時間、看待自己。
從實用到心意:茶碗的變化之路

最早的茶碗講求實用。唐宋時期的建窯、龍泉青瓷,重在質地與火候之美;而當茶文化被帶入日本後,茶碗開始承載更深的精神。千利休推崇的「侘茶」精神,讓茶碗不再追求完美,而是強調自然的樸拙、手的痕跡與土的呼吸。那時的黑樂、志野、織部茶碗,形體不規則、釉色流動,卻最能讓人感受到「一碗之中有萬象」。到了當代,茶碗走出茶室,進入藝術家的創作世界。不同文化背景的陶藝家,開始重新定義什麼是「茶碗」。有的人讓釉藥像山嵐一樣流動,有的人故意讓器壁傾斜、破裂,讓「不完整」成為美的一部分。茶碗不再只屬於茶人,而成為每個創作者表達「自己與世界的關係」的一種方式。
當代陶藝家的語言:在一只碗裡造宇宙
許多當代陶藝家,都在茶碗這樣小小的空間裡,展開大膽的實驗。有人以「手捏」重返最原始的形塑方式,用雙手的節奏去聽土的呼吸;有人研究釉藥的化學反應,讓每一層釉流成未知的風景;也有人將金屬、玻璃、木頭與陶結合,讓茶碗的表面像星球一樣閃爍、龜裂或滲光。像日本陶藝家三輪壽雪在黑釉中尋找「夜色的深度」,韓國藝術家李禹煥則以極簡的幾何形塑出「空」的哲學。而在台灣,也有越來越多陶藝家用茶碗來表達自己的觀看:他們不只是做器物,更像是在問一個問題——「在這個時代,我們還能如何與茶、與器、與自己相處?」當代的茶碗因此變得更自由,也更誠實。它可能不再追求對稱或完美,卻更接近生命的呼吸與流動。 哲學之外,是手的溫度
在許多人心中,茶碗的美學與哲學常被歸結為「侘寂」——一種不完美的靜謐。然而當代創作提醒我們:茶碗的美,不只是禪的寂靜,也是一種身體的回應。它的美學,不僅來自形與釉的視覺構成,更藏在雙手接觸時那一瞬間的親密。當你雙手捧起一只茶碗,會自然感受到碗壁的厚薄、邊緣的起伏、底足的高低,那些都是為了「手」而存在的比例。好的茶碗,不追求對稱,而是讓手找到落點——那個恰到好處的弧度,使手掌微微貼合、手指能穩穩托住。這是一種透過觸覺被完成的美。而在那份觸感之下,還藏著創作者的呼吸。手的力量、指尖的停頓、土的收縮、火的變數,構成一種帶有韻律的節奏感。每一只茶碗都像在對使用者低語,邀請他去感受形體之外的溫度。茶碗之所以動人,不僅因為它的形色釉光,更因為它能讓人重新記起——審美並非只用眼睛完成,而是從手開始的體驗。當你以手接住一只茶碗,也同時接住了時間、泥土與火焰的記憶。 碗然宇宙:從一只碗,展開無限的可能
這個十月底,在苗栗工藝園區將舉辦的「碗然宇宙」茶碗展,正是一場匯聚世界茶碗創作的盛宴。來自二十個國家的七十五位陶藝家,將帶來超過四百件作品——從極簡的白釉,到如星雲般的曜變;從手捏的粗獷土感,到如玻璃般晶透的釉面。展覽不只是一場器物的陳列,更像是一場關於時間、手、與宇宙的對話。每一只茶碗,都是一個小宇宙;而每一位創作者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探索「器物」與「人」的邊界。「碗然宇宙」這個名字,也象徵著:碗不僅是容器,它本身就是宇宙的一個縮影。當我們低頭看著一只茶碗,其實也在看見自己內在的靜與動、缺與滿。
詳細的展覽資訊,歡迎點擊圖片放大閱覽喔!
photos via AlemdarSerra , andrew WIDDIS ,Catherine Vanier , florak ,GOHOBI ,HC&Wabisabi,Ikkai Ceramics,Kunti, Lumikki, Marzia,ocpottery,Ryoji Koie,Skie,Wu Wei Cheng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