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邊角料中,重新辨識物的語言 - 《ONE-SIDE-SAWN》
- aspureceramics
- 7月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鋁的記憶,無聲地述說一種能量的歷史 作品本身並分單一語言的容器,它們同時承載著材料、能源、製程與再利用的思考。來自Studio ThusThat的鋁材作品-《ONE-SIDE-SAWN》,每一塊鋁在被鑄造、切割的過程中,經歷過一次耗能的歷史,它的紋理、變形與重量都記錄著那些無法被肉眼讀出的能量消耗。設計師沒有迴避這一點,而是選擇將這段歷史保留在物件之中,使人們在使用時,也從中觸及到物質與時間的張力。這樣的設計,克制中富有節奏,如同一段游移於工業與環境之間的低語。
平整、可拆、再配置:設計也能是開放的形式
《ONE-SIDE-SAWN》 的每一件作品,都被設計成可拆卸與扁平包裝的形式,這不只是為了方便運輸,更是一種對物件靈活性的想像。它們不是被固定為單一功能,而是在形體與結構中預留餘地,供未來重新編排。這樣的設計觀念讓人想到物件的「未完成狀態」也是一種開放:它們不必抵達單一終點,而是持續在關係中移動,轉換。在這樣的思維下,廢料不是終結,而是一個轉折。
作為一位陶藝創作者,習慣與泥土共處,凝視這些金屬的邊角與粗糙的切面時,內心浮現熟悉的情感,是一種對工藝本質的共鳴。那些在製作過程中,尚未被我修飾的陶片、刻意選擇不修邊的邊緣,都是我們經過取捨後,決定在其中留下手的痕跡、時間的節奏、以及對未來的提問,探究著「物」與「人」之間,從未真正斷裂的連結,或許這也是工藝最觸動人的地方吧。
(photos via Studio ThusThat)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